当前位置: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 思想理论 > 正文

卢展工在中共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作者:河南日报   转贴自: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28 12:04:53 责任编辑:焦红强     审核人:]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1026日)

卢展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

一、全省人民砥砺奋进,迈上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新征程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七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目标任务,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预计2011年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是2006年的2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600多美元增加到4000多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800亿元、翻了一番。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2011年突破1100亿斤。新兴工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4万亿元,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城镇化处于较快发展时期,中原城市群实力增强,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基础设施支撑更加有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保持全国第一。生态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改革开放创新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化,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矿产资源整合取得阶段性成果,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达60%以上、成为河南发展的强大支撑,要素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教育、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富有成效。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实际利用省外境外资金累计达到1.4万亿元、超过1979年到2006年的总和,2011年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美元、是2006年的3倍,建立了中部地区首个综合保税区。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发明专利授权量翻两番,共有9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预计分别达到18000元和6000元。集中财力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突破2500万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幅增加。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保障范围逐年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开展更高标准的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取得成效,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发扬光大,李文祥等一批先进模范的事迹影响广泛,河南形象不断提升。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普及,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竞技体育取得新的成绩,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活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富有成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基层民主活力增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水平逐步提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得到加强;依法治省深入推进。平安河南建设扎实开展,信访稳定、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工作普遍加强,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集中搬迁工作提前完成。援疆援藏工作扎实有效,对口支援四川江油灾后重建任务圆满完成。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双拥工作成绩显著,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效推进。结合河南实际,围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学习交流和创新实践不断深入,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持续转变,学习之风、创新之风、务实之风、为民之风日益浓厚,有力推动了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加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得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解决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党风政风有所好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体现出谋求发展的意识、执政为民的宗旨、忠诚履职的责任、求实求效的运作、围绕全局的合力、攻坚克难的精神,这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宝贵财富。

谋划中原崛起战略有所突破。我们系统梳理历届省委确立的发展思路,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中原崛起战略,集中全省干部群众智慧,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制定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推进中原经济区发展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标志,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气势正在形成、效应逐步显现,一个自强不息、务实发展的河南,一个开放包容、和谐文明的河南,一个日新月异、充满生机的河南,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同志们,五年来的成就,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省委辛勤工作的基础上,全省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央各部门及其驻豫机构、驻豫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热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八届省委,向所有为河南发展进步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同胞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需要破解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和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发展不协调,工业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土地、资源、环境等约束加剧。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依然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有待破除,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束缚发展的思想观念不同程度地存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任务依然繁重。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收入差距较大,就学、就业、就医、住房、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党的建设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干部的全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意识不够强,一些领导干部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领域不正之风还比较突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更为紧迫。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办好河南的事情,最根本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在探索发展路子上求提升。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发展作为首要责任、首要任务、首要工作,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持续探索提升“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改善民生上求实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始终着力民生着力民心,把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集中力量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以改善民生赢得民心、以民心凝聚民力、以民力推动发展。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上求突破。解放思想是推动改革发展的金钥匙,我省改革开放的每一次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先行先试,不断增强体制机制活力,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一定要坚持把稳定作为硬任务,在社会管理上求创新。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一定要坚持科学运作,在务实发展上求作为。推进工作,贵在实干,贵在运作。必须遵循规律运作、结合实际运作、求实求效运作、依法依规运作,以务实重干推动河南发展。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在党的建设上求先行。党的建设关乎事业兴衰成败。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快领导方式转变,形成团结干事的浓厚氛围、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回首过去,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瞻望未来,前景催人奋进、征程任重道远,必须倍加努力。

 

二、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奋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宏伟事业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纲领性文件,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原经济区,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是富民强省,核心是“三化”协调,活力是解放思想,动力是改革开放,方法是统筹兼顾,关键是实干实效。

今后五年,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空间明显拓展与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并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加速,我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空间更大;同时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我省发展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和风险。发展优势凸显与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并存,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我省的区位、人口、农业、文化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将得到更好发挥;同时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发展,中西部省份竞相发展,围绕市场、资金、资源、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持续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迫切并存,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产业、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劳动力素质提升,我省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较好;同时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三化”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发展方式亟待转变。改革向纵深推进与利益关系调整难度加大并存,中原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的探索、对外开放的扩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汇聚成强大力量,推动改革向深层次、系统化展开;同时改革涉及的问题更加敏感、触及的矛盾更加复杂,对统筹各方利益关系、增强改革措施协调性的要求更高。民生改善步伐加快与群众诉求增多并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日趋完善;同时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对社会公平正义日益关切,我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和谐稳定任务更为繁重。

综上所述,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既面临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在把握大势、顺应趋势、发挥优势中牢牢抓住机遇,在应对挑战、突破风险、破解难题中不断创造机遇。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发展和转变的双重任务,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目标,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切实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务实发展、建设务实河南,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努力建设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的中原经济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

――重在持续。坚持把持续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持续科学发展意识,持续科学发展思路,持续科学发展举措,持续科学发展进程;把持续作为党性人品和从政品格,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韧劲,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

――重在提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规律,提升发展理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拓展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发展层次和质量;实施项目带动、创新带动、品牌带动、服务带动,着力基层基础,提升领导水平和运作能力。

――重在统筹。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各项事业发展,形成共同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良好局面;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围绕大局、团结合作,形成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合力。

――重在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谋划发展、推动发展;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共同奋斗;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城镇化率接近50%。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建成。

――“三化”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破解“三农”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品更加丰富,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教育质量整体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上升。

――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提高,就学、就业、就医、养老、住房等问题得到更好解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更加完善,人民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撑作用明显提升。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经济总量指标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走在中部地区崛起前列。

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包括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努力构建放射状、网络化、板块式发展格局。增强郑州龙头作用和重心作用,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建设郑洛三工业走廊,促进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板块,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带动能力。强化洛阳、三门峡、济源、焦作协同发展,巩固在陕晋豫毗邻地区的领先地位,发挥在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太原城市群对接互动中的中坚作用。促进安阳、鹤壁、濮阳联动发展,凸显在晋冀鲁豫毗邻地区的优势,成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联系的前沿。推动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合作发展,增强在豫皖鄂陕毗邻地区和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影响力,发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锋作用和对接沿长江中游经济带的骨干作用。各地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互动联动、协力推进,形成各自优势充分发挥、板块优势充分彰显的良好局面。

建设中原经济区,国之大事,省之大计,民之大业。只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立足于学、立足于转、立足于做、立足于实,中原经济区的宏伟蓝图才能够成为美好现实。

 

三、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走好这条路子,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

(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从我省实际看,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这一状况对城镇化模式转变形成倒逼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和路径。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亟待转移与城镇承载能力不强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解决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的矛盾;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我们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构建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是实现依城促产、以城带乡的主导力量。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态,促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城、功能区组团式发展,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城市新区建设,强化产业复合和经济、生态、人居功能复合,支持城市新区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发展城区经济,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深化县域经济体制改革,做好省直管县和经济发达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纳入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农民进城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逐步使符合条件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转为城镇居民,享有平等权益。

(二)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盖广、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主要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力支撑“三化”协调发展。

以做大做强为方向争创工业新优势。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链条由短到长、产业层次由低到高、企业关联由散到聚。以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以精深加工、节能降耗、重组整合为着力点,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自主技术产业化为着力点,培育壮大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导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食品工业关联工业、农业、服务业,要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强省。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在重点项目投资中的比重,发挥重点项目在产业升级中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壮大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强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拓展提升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宽领域、提升层次、优化环境,推动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金融业,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和会展等业态。拓展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积极发展家政、养老、健身、社区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认真落实价格监管措施。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把新增建设用地和环境总量指标优先向产业集聚区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中的承载作用。培育和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促进同类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三)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农业现代化。要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

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解决好近亿人口吃饭问题,同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我们必须担负的责任。要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建立粮食稳产增产长效机制,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的阶段性目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大高产创建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粮食生产政策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主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奖励补助力度。

在提高农业效益上取得新进展。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探索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坚持内部挖潜与外部拓展相结合,创新农民增收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迈出新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危房改造,加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移民安置区加快发展。继续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

(四)强化“三化”协调的保障能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持续发展。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人才队伍、质量建设事关全局和未来,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性因素。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构筑功能完善、协调配套的基础设施保障,高效利用、承载能力强的资源环境保障,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保障,标准严格、管理精细的质量保障。

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先发展民航业,推进郑州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网和大能力运输通道建设,完善公路网络和城际快速连接通道,发展内河航运和管道运输,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覆盖城乡、连通内外、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及受水城市配套工程,推进大中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打造“数字河南”。

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生态省建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全面推进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增加资源战略性储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着力解决好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和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形成完善的区域生态网络。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一定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之中。

积极推进人才大省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抓紧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着力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大力培养青年英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政策,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更多人才增辉河南。

大力实施质量立省战略。质量是发展大事、民生大事、立省大事。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完善质量体系,加强质量管理,营造诚信环境,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安全、以质量求形象。要严把包括食品在内的所有河南产品质量安全关,让广大群众用上放心产品。品牌是质量的结晶。要加大品牌培育和保护力度,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的产品品牌、工作品牌、科技品牌和服务品牌,发挥品牌对产业提升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五)强化“三化”协调的驱动力量,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三化”进程、推进“三化”协调,有许多矛盾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扩大开放增强带动力。开放是带动全局的战略性举措,不仅能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而且能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结构调整、改革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规模、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推动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河南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加大社会事业、城乡建设等领域开放力度。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好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打造内陆无水港。引进和培育出口型企业,促进对外贸易加快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内外能源资源和劳务合作。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培育对外开放的环境优势。

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运用能力和科技人才集聚能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动力,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推出更多的“河南创造”。支持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建设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全社会的创新能量能够充分释放、创新源泉能够充分涌流。

深化改革增添内生动力。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资本、劳动、知识、技术和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在“三化”协调发展上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优化配置。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完善财税、投资等体制。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供销社体制等改革,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促进创业激发发展潜力。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兴家业、以创业促事业。民营经济是中原崛起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后劲所在、支撑所在。要落实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和培育一批骨干民营企业,造就一支敢闯善创、爱拼会赢、诚实守信、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

中原崛起,“三化”为途。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们走过了辉煌的昨天。沿着这条路子持续前行,我们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四、以人为本着力为民,推动中原经济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全省人民合力推进的事业,也是造福全省人民的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更好地改善民生,更好地凝聚民心,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形成中原经济区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切实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要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着眼,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具体利益着手,办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等民生大事。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要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发展。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大“211工程”和省部共建高校建设力度,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提升省内其他高校整体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学科、专业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进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发展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援助扶持就业,以维权保护就业。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完善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社会保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各类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推动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健康是民生最基础的要素。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努力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发展体育事业,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

(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塑造中原人文精神,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化拓展道德实践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弘扬科学精神,着力塑造高尚人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树立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河南人形象。

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传播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文化服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快文化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建设和特色文化发展,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和重大文化项目,推出一批文化精品,打造一批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全面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净化文化市场。

创新文化繁荣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鼓励有实力、有优势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和重组,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建好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相融合,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竞争力。

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深厚重实,是华夏文明之根、中华文化之源。要建设中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广泛开展中原文化优秀传统教育普及活动;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培育一批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品牌。开展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中原文化走出去模式,使河南成为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生活在有活力、有秩序、有安全感的社会环境中,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更加注重服务为先、依法管理、源头治理、社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深化平安河南建设。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坚持畅通渠道、着力疏导、依法依规、协调合力,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都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保障群众利益。加快构建公共安全体系,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事件的预知、预警、预防、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各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落实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服务责任,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加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探索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效途径,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增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和服务,做到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

(四)加强民主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地方立法、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切实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加强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认真做好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对台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支持和服务驻豫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强化执法公开、执法监督,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实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升全民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中原经济区建设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惠民生、聚民力、保民安,让人民群众生活能够更富足、更美满。

 

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肩负起带领全省人民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使命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党。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把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命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快领导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着力固本强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党的先进性首先必须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要强化理论武装,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创新学习载体,大力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良好氛围。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党的先进性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办法,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增强党员意识、保持先进性。党的基层组织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组织基础。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带动力和基层党组织内部的合力、活力、运作力,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加强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整合利用区域党建资源,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模式;坚持机关党建要先行、走前头,把围绕中心、建设队伍贯穿机关党组织活动始终;切实做好国有企业、高等学校、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外出务工人员等领域的党建工作。广泛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加大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力度,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一线,处于推动发展、促进和谐、解决矛盾、破解困难的前沿,对他们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多理解、多帮助、多支持,努力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党执政活动的组织者、实践者。要以全面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内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改进思想作风,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团结和谐的坚强领导集体。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推荐票取人,重干部“四化”“德才”但不简单以求全和年龄文凭取人,重干部政绩但不简单以一时一事的数字取人,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笔试和面试取人,重干部资历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树立科学选人和公正用人的正确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履职尽责的干部选拔上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进人选提名推荐、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实行党委常委会集体酝酿干部制度、全委会讨论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度,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方法,全面落实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注重发挥不同年龄段干部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依托党校等干部培训机构大规模开展干部培训,强化干部实践锻炼,鼓励干部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复杂环境锻炼成长,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管理,重点配备、重点管理好市县乡党政正职等关键岗位的干部。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力量,要认真负责,带着感情做好老干部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快领导方式转变,增强执政的科学性。转变领导方式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有效途径。要把转变体现在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上,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加强对下级党委的领导,健全部门党组(党委)工作机制,健全党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的体制机制,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要把转变体现在继续解放思想上,勇于改变落后僵化的思维模式,敢于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障碍,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把转变体现在增强宗旨意识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始终把群众当作亲人,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要把转变体现在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上,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建立健全决策、执行、评价、监督、激励机制,构建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要把转变体现在改进工作作风上,着力于“实”,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在抓具体求突破求深入求落实上下功夫,在抓基层打基础上下功夫,在实施项目带动上下功夫;着力于“正”,作风正派、维护正义、弘扬正气,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腐败行为侵蚀党的肌体、损害人民利益,党不允许、人民不允许。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推动预防腐败各项工作,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逐步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不断拓展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工作领域,努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继续加大纠风和专项治理力度,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完善和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决查处严重腐败案件,不论什么时间发生,不论涉及到什么人,不论担任什么职务,都要一查到底、坚决惩处,决不姑息,绝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要严格掌握政策界限,区别对待工作上的失误与失职渎职行为,注意保护那些敢于坚持原则、工作上敢抓敢管敢试敢干并取得实绩的同志。

党的形象关系党的号召力、凝聚力。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从自身做起,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树立起对人民负责的形象,能够对人民负责的形象,能够忠诚履职对人民负责的形象;树立起推动工作的形象,能够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工作的形象,人民群众愿意跟着你去推动工作的形象;树立起清正廉洁的形象,能够以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起党员干部包括党员队伍清正廉洁的形象,能够以及时清除腐败的体制机制和取信于民的反腐实效树立起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形象。

同志们,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发展。务实发展,就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遵循规律、勇于创新;务实发展,就是忠诚履职、尽心尽责,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务实发展,就是注重持续、锲而不舍、保持韧劲、勇于担当;务实发展,就是关键在做,科学运作、有效运作,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把务实发展作为一种追求、作为一种品格、作为一种责任,以务实发展树立起务实河南的形象。

中原崛起,风鹏正举;华夏祖地,理应先行。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